当前位置:主页 > 展讯 >

宣和艺术院推荐——画家杨延红
时间:2017-01-18 00:25

中国泼彩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中的特殊内容,其难度最大、成熟最晚,然而,一旦它异军突起,则举座皆惊。以张大千、刘海粟为代表的一系列画家在泼彩山水画的探索上取得了骄人实绩。泼彩山水画在当代的崛起与受到追捧是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其渊源与发展十分值得在艺术理论上进行探究。然而,能在学理上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成果很少。基于此,杨延红迎难而上,在实践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立体式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杨延红作品

  泼彩山水画法是张大千在海外总结中国传统笔墨后,对中国青绿山水表现技法上的一大创新。他创造了大泼墨、大泼彩的新技法,不仅在驾驭笔、墨、色、水、纸等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而且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表现道路。

  杨延红作品

  读杨延红的山水画,扑面而来的感觉便是“大气”,石涛有“先以气胜”的创作主张:“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对于中国水墨画来说,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讲究“气韵生动”,大气之中,清晰可见山、水、云的完美融合,使人流连不已,杨延红的代表作《乐山乐水》将此中意境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令欣赏者叹服神往……

​杨延红作品

  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从顾恺之“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吴道子嘉陵江三百余里一日而毕;以至石涛的“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等,总之是主张“形神兼备”,主客观的统一。正如白石老人所说的一样,“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另一方面国画中写意常常被称之为写心,所谓意从心出,心意与心象是作品的灵魂及内涵所在。黄宾虹先生说过:“山水画写自然之胜,亦写吾人之心。”当代山水画家杨延红将中国传统绘画中“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的理念作为一条连通艺术创作与艺术灵魂的纽带,作为创作的信条,从而才取得今日的艺术成就。

 

杨延红作品

  凡是看到了杨延红作品的人,都会认为他传统书画功力深厚,并融入现代绘画技法,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悟和明确的艺术追求。他的山水画给人的感受是:意境空灵,气象雄浑,继承传统绘画,尤其是清石涛的艺术风范和创作宗旨。笔下的山水仿佛在引领着人们进入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境,而这正是中国文人画家所追求的方向。

杨延红作品

  在中国画创作理论中一直有言:“搜尽奇峰打草稿”,画家只有融入自然之中方可创作出真正的艺术精品,张大千隐居青城山刘海粟十上黄山,诸如此例不胜枚举,这些经历都为画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与灵感。杨延红在此亦不例外,长期游历写生的积累,为他的泼墨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笔墨也由此脱胎于自然的造化,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笔墨内涵,杨延红将大自然的神奇幽深、明灭显晦的景色挪移到有限的画纸之上,并显示出阴明清晦的万千变化,不禁使人啧啧称奇

杨延红作品

  对生活在喧嚣都市的当今画家来说,各种利欲的诱惑,冗务的侵扰,使得他们越来越远离静谧的环境,澄明的心境。然而,杨延红最为看重的还是艺术本身,他至为虔诚地在山水画这片神圣的艺术园地里耕耘,在各种荣誉面前,杨延红并未陶醉,他清楚地了解,自己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为追寻所向往的艺术真谛拼搏、为中国传统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杨延红作品

  杨延红在泼彩写意山水的探索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始终在探索与试验泼彩山水的同时,没有或缺传统笔墨语言的魅力,并有意识地加大自己纯写意山水的创作量和对书法的筑基,重视线的『平、圆、留、重、变』的锤炼,注重墨的层次与韵律的多变,在用笔的轻重缓急中,在诗墨的黑白虚实关系中,强调『写』和『意』的传达。

杨延红作品

  我认为,杨延红 是个非常有个性的画家,他作品追求创新,看似灵光一闪的意象,实则是对色块有着独特的理解,既不是中国泼彩画的色块,也不是油画的色块,它是杂柔了不同颜料调和成最适合表达杨延红思想的色彩和笔墨语言,以这种方式向观赏者诉说他的内心世界,展示他的个性化审美取向和美学理念。

杨延红作品

  抽象与意象的组合,传统与当代的碰撞,大胆的笔墨和色彩,丰富的元素,新颖的构图,块面与线条交错的繁而不乱……构成了杨延红作品的瑰丽斑斓。

杨延红作品

  可以预见,画家杨延红的作品或许会成为泼彩中国画的新风尚。

杨延红

  杨延红 1966年生,当代泼彩山水画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及北京画院高研班;从师于著名画家李行简、蒋彩萍、黄润华、黄均、张步、石齐等;多次受到杨延文对作品的点评;曾于北京、福州、青岛、呼和浩特、兰州等举办画展;应邀参加第十九届北京艺术愽览会;其作品被有关机构及收藏家收藏。现为中国画艺术研究院创作室主任、北京宣和书画艺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铁道书画院理事、中国商业联合会书法家分会理事,环球文化艺术网艺术顾问,多幅作品收录于2015年出版《杨延红书画作品集》。

(编辑:杨东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