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公益 >

公益在线湖北站寻访武汉历史古迹文保志愿者刘谦定
时间:2023-07-31 08:17

撰稿:邱琹 朱江 祝平燕 余长庭  徐琳 郑正权

刘老师常年在武汉长庭陶瓷博物馆参加公益在线湖北站的活动(下同)
2023年,在长江右岸,有座古城已经1800岁了。它,就是始建城于东吴黄武二年(223年)的武昌城。想要了解“白云悠悠,千载武昌”的山水风光、人文建筑、历史文化,就绕不开一个人。
他是一位普通市民,多年来不计个人得失,为弘扬武汉历史文化,保护武汉优秀历史建筑奔走呼号,建言献策。他对武汉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掌故如数家珍,他有很多雅称:“草根英雄”“武汉活地图”“民间文保志士”“武汉梁思成”……他就是“第二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奖”获得者、武汉辛亥首义研究会副会长、武汉文史研究特约研究员刘谦定。


刘老师在市民大讲堂讲座间歇与公益在线湖北站成员合影
刘谦定老师戏称自己是“玩”老房子的人,武汉很多历史建筑因他振臂疾呼而得以幸存。他的著作《武汉城市建筑拆毁备忘录》中就总结了一百处武汉三镇1976年至2006年被拆毁、被异动和被拆除后再仿造的历史建筑,这本“拆迁之痛备忘录”一经发表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武汉民俗专家刘谦定长期致力于武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益事业
刘谦定老师自幼生活在武汉市昙华林,他长期致力于弘扬武汉历史文化,为守护武汉历史文化建筑做了很多实事。

刘老师在武汉长庭陶瓷博物馆给我们讲解武汉的历史与古迹保
他是兴建“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建言者。他最早提出“辛亥首义”之地的武昌应该建立“辛亥革命博物馆”。2002年他的关于在武汉建立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建言引起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的关注。经过俞正声同志的批示,有关部门积极筹划,最终促成了这一博物馆的挂牌落成。
他是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发现与推介者2002年底,当昙华林历史街区内民国第一清官石瑛先生的故居突遭拆毁时,刘谦定当即出面制止,引起社会多方关注,最终将已拆毁的半层按原样复原,如今这里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刘老师在全面调查梳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面积达一平方公里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议,经过专家论证后被武汉市政府于2004年正式纳入2005—2020武汉城市文化发展十五年规划,政府为此投入了上亿元资金对昙华林50多栋老建筑实施保护。如今,昙华林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已远近闻名,而最早呼吁对昙华林进行保护的人就是刘谦定,他也被誉为“发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人。

他是武汉城市文脉传承的守望者。2007年年初,一处重要的抗战遗址——武昌千家街冯玉祥将军旧居,被揭开了瓦,整栋大楼即将被拆除,刘谦定老师闻讯立即前往予以制止。为了说服留下这处老房子,他赶忙搜寻富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刘谦定老师先找到了《武汉市志•人物志》,上面说冯玉祥将军是1937年11月30日到武汉,住在武昌千家福音堂住所从事抗战宣传活动。为了更准确地证明这段历史,刘谦定老师又找来了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在政协北京文史资料中,有一篇冯将军的女儿所写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写到“1938年春季我到了武汉,父亲比我先到武汉,我们家住在武昌千家街福音堂”。刘谦定老师又找来1936年的武汉市地图,上面清晰的标注这这栋建筑正是当年冯玉祥将军居住的福音堂旧址。
此事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重视,为此专门作了一期专题节目,将此事作为民间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的范例。实际上,早从上世纪90年代起,刘谦定老师就开始呼吁保护老房子,把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挑选着继承下来、保护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刘谦定老师并非老街老巷老房子的抱残守缺者,而是武汉城市文脉传承的守望者。

武汉民俗学家刘谦定做客省图《荆楚讲坛》,从武汉的城墙说起,延续至武汉的老街、老巷、老城门、老房子。他以一口地道的武汉话,为听众解说了一段“汉味历史”。像这样的公益活动,刘谦定老师每年要举行不少场次。作为民间文保人士,刘谦定老师通过媒体采访、讲座、书籍等形式反复为市民和青少年讲解武汉的历史,为埋没的历史发声辩护。

刘老师和余长庭馆长在省图《荆楚讲坛》与公益在线湖北站成员合影
这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武汉通”,执着关注历史文化和保护文化遗产公益事业,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良心,多年来以一腔热血,为大义而忘身。不屈不挠、不遗余力地为弘扬武汉历史文化,为保护武汉优秀历史建筑奔走呼号,建言献策。
无论怎么评价,昙华林可以为他作证,龙华寺可以为他作证,辛亥革命博物馆也可以为他作证,他是一位有大功于江城的贤胜,是永远值得尊敬的人!如今,刘谦定老师过着他隐逸的退休生活,那些古建筑在他的守护下也安详的享受着长寿时光。(注:本文参考了湖北新闻网、人文武汉等媒体,一并感谢,文责自负!)